2010年11月27日 星期六

魔鬼

原來要變成魔鬼這麼不困難,原來很多電影和漫畫的魔鬼情節-想對付魔鬼的人會變成魔鬼-離我這麼近。誰會覺得自己不理性呢?但卻是為了憤怒本身、為了傷害本身。要不是我一直克制自己不能做出會讓自己後悔一輩子的事...

放自己一馬吧

湖畔

2010/11/21 Sun 22:55:27

在蛙大幾年了,我每次經過湖畔時,都喜歡看、聽一整排音樂性社辦裡的人,認真練著唱歌、練著各種樂器、練著跳舞。有些是一個人自己練,有些是很多人一起練。不論是我清晨或是半夜經過湖畔,總是有人在。可能是她們很努力,可能是很熱愛,更可能是兩者都有,看了總會小感動。

看到她們,也常讓我想到我和一些人以前的勤奮練球,要不是球館會關門,不像她們可以自己進出社辦,我應該也會住在球館吧XD。願意自己一人時時刻刻認真地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的地方真的很漂亮。

孤獨和誠實

一段感想作為背景:

〈學習感情〉2010/07/20 Tue 13:29:31

前陣子,我感受到感情、喜歡的多種可能樣貌,我也在摸索我們距離。我覺得這些喜歡都是真的。我也覺得談感情為的是快樂,不快樂就分開,沒什麼大不了。快樂是感情的原則。

但是這陣子,我想到了感情的另一面向,是需要一起走過較長的時間才能感受到的面向。需經歷較長的時間才能懂的這些比較特別的東西,雖我還不曾懂過,卻隱約地憧憬著。快樂可能不再是第一原則。

跟M.Lee聊天,他先給我看了FB上他ㄤ寫給他的兩封情書。然後他跟我聊:

「人生的孤獨是永遠存在的,只是有沒有被任何事情鬼遮眼的差別而已。我想成就不同於一般的關係,也就是不受一般價值觀拘束的關係形式。我覺得關係是彼此(關係中的成員)定義出來的,在彼此同意的範圍內,去體驗各種關係的可能性。重要的是,彼此需要的是甚麼、彼此想塑造甚麼樣的關係。多元的價值,和每一種關係的特殊性,都是可貴的。」

「你怕你感受不到一般人口中愛情神話的部分,是嗎?或許你也追求深刻的關係,問題是,深刻是甚麼?我想突破的點就是,這難道只有一般性的關係才能達成嗎?我覺得深刻、信任、安定等這些東西的基礎並不是一般性的關係,而是真實的相處和長時間的了解,而且我覺得能和自己誠實相處的人,也才能夠誠實地和人建立深刻的關係。我覺得這有助益,但也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有默契和信任,才能一直往這條路前進。」

「關於你說的感情發展的階段,我一直覺得我和他的信任感,並不是我們一起經歷過甚麼關係時期,而是大量的溝通、理解和誠實建立起來的。只是有一些點,例如誠實,對很多人來說就不是這麼容易的,所謂的誠實不只是不欺騙,而是誠實面對彼此的感覺,彼此的任何想法、對自己任何情感的湧現,都不吝於和對方分享討論。簡單來說,沒甚麼不能分享的,甚至是自己會感到羞恥的部分,或是連自己不敢面對的情緒和情感,都可以和對方說,這是我覺得的誠實。當然,誠實是和信任一起滋長的。」


其實我第一次聽時也是一知半解,只覺得把感情跟關係分開來看是很有意思的。還有究竟人在什麼意義下是生而孤獨的?想到這裡我滿腦都是那張我超喜歡的照片,看到時心情會很好,感覺世界一切都很可愛很美好。這樣的照片在不同人的生命裡一定還有很多。

後來M.Lee直接給我看情書原文,我好像就突然懂了他想要講什麼。這兩封都寫得超棒。第二封前面先是在寫愛情的美好,當還沒看到後面時我覺得有點通俗,但在看到中間跟後面時,前面的通俗反而成了後面在講生命孤獨時的強烈反差。這個反差我覺得很特別,因為很少聽到人這樣談愛情跟生命的關係:他不講生命因愛情而不孤獨,反而講孤獨仍在。於是就開始了上面M.Lee的那些話。

除了M.Lee,在HL(還有一些地方)讓我認識了很多太特別的人,他們很聰明、很有能力、很成熟、很有熱忱、對朋友很坦然、對感情很認真,儘管他們可能面對(過)很多困難。這些是一個個最動人的故事。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社會學的生命位置

2010/10/04 Mon 23:57:23;2010/10/11 Mon 00:43:42;2010/11/04 Thu 14:34:30

社會學作為學術,只是體驗生命與思考生命的一個路徑、一個方法,體驗生命與思考生命才是真正要被在乎的事。

若我以後選擇這條路,一方面是它看似較能滿足我「年少輕狂」的一些貪心的、自負的抱負,例如想知道更多、想找個能施力的位置,不知道這跟上一個世代的一些學者有沒有一樣。另一方面,當然讀書、研究和寫作的過程所帶給我的意義感,也是個正向力。

在進到田野或NGO,「更貼近社會」,暫時跳出學界的脈絡之後,才更能反思學術本身,也更能看到學界內同學門內或跨學門間知識的競逐。我大二時聽CY老師說過:瞭解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繞道世界。似乎有點關係。

至於使命感,有些人(或其實是大部分的人)的生活困境無法透過讀書或其他一些好的管道被改變,而讀書人的一大價值便在於提供其他一樣好的管道或氛圍,讓困境得以改善。這樣的理想不只是個學術性的理想,更是個學術之外的一般理想。而這也就凸顯了「中間層」工作的價值與挑戰。

因此學術本身不是目的,學術只是展現改變、對抗的力道的一種方式。而且在這時代它還是非常重要的一種,因為唯有專業才能對抗專業。若站到這位置,也只不過是搶到了一個不錯的武器而已,仗才要開始打。


對我而言,打球的爽度和天天打球的願望一直都在,儘管很忙。打球的快感就是因為太單純了,所以才能持續不斷。

跟打球不一樣,認識到社會學的力道所在是頗迂迴曲折的,它說明了他者化工作的重要性:從成為一個他者,再進入到他者所面臨的文化及制度世界。這原本應該是離我很遠的,就如離很多人一樣遠。我想讓一些人知道,若我選擇走這條路,並非因為什麼傳統期望,而是因為我想知道一些事、說一些事、做一些事。

一些機緣,讓我有機會聽到與醫療場域相關的公部門、其他專家、不同NGO都怎麼說,還有與學生們討論一些社會議題時常聽到經濟量化模型的思維方式、生物決定的思維方式等,都讓我深刻瞭解「知識戰」,雖我還不成戰力XD。認識實務工作者在做的事,才能知道學界的位置;認識不同的專業,才能知道知識的衝突性。

那天慶生

那天慶生的感覺真的很特別很複雜,回來後我整晚都在想這感覺。

事情大概是,我原先不知道大家有約,前一晚就敲了幾個人,但沒被回應。傳了祝福簡訊。隔天早上軒子打給我小說明,我很能懂尷尬之處,也決定僅止於此,請他轉告。晚上馬偕下班,買滷味回宿舍,卻意外接到主角的電話。我當下只是很開心,趕著過去。很多人都來了,邊喇叭邊寫著精美的祝福。

好熟悉的場景和人和互動,大家都沒變。一年前,這裡是我三兩天就會來一次的地方,這裡是我和這群朋友、這個新世界膩在一起的地方,有很多小故事。才一年,感覺有點久,又有點近。我真的很不想忘記我跟他們、跟他、跟我自己的任何一個小故事。

看到主角和新主角很開心,我也真的很開心。希望他沒有後悔打給我要我來。

我只是覺得太複雜,因為這段感情是疊著跟大家的友誼,以及疊著新世界與新生命。這份感情、這個新生命的出現也只有一次,所以才不能忘。而且,感情弔詭的地方在於,走過去才知道想念,但想念時也已經是過去了。

想起某句話:真正的疼痛不是在傷口切開的當下,而是在癒合的過程中。雖我的情況不全然是疼痛。還有隔天剛好第一次聽到一首很喜歡的歌說:...失去讓人成長,也更懂得珍惜對方;生命中總有些過往,會讓人一直回頭看,也是種溫暖。怎麼能這麼貼切?一年,從認識到一起到分開到漸淡。

我很想念,想念的是和他、和這群朋友當時一起的感覺,以及我這段心路歷程,種種這些交疊在一起的感覺。我很謝謝,因為走過去,我才有這些體會,且更學會了感受一些東西。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近一個多月

十月第一週。很幸運,盲棒跟別人有新的合作關係,這可能會是個新指標,希望一切順利。超華老師人很好。也很幸運地趕上台大辦的愛滋二五的閉幕講座,不論是時光迴廊、面具、講座等都很棒,第一次聽森杰兄談這議題,雖沒完全聽懂,但仍覺得很有意思。馬偕的短期工作開始,實務經驗果然太重要。

第二週。Amenda辦研討會很辛苦,去幫忙,雅雅跟小馬真的很好笑。跟丁老師合作的社大的朋友超認真,人也很好,希望可以跟她們多學習。HL開會還是很有趣,但印象讓我最深刻的還是喀飛那種我還無法體會的情緒,這情緒反映了多少他(和許多人一起)傾心的投入和付出,生日快樂!

第三週。野草莓紀錄片《廣場》很好看,讓我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珍貴的經驗。和丁老師等一起拜會協會和部落的大姊大哥,聽她們講話會有一種感動。第一次去HL做志工見習,百聞不如一見。第二次聽台灣減害政策的演講,這次很認真聽,同一主題演講聽兩次的經驗也不多XD。再去聽HL內部的政見對談,但跟預期有落差。還有個爆點十足卻又有點掏心掏肺的座談。晚上在HL開完會後,第一次跟大家喝酒。連續兩天的七聯里田野經驗也很特別,還害我在凌晨四點半時被校警鎖車,當時一肚子火。

第四週。跟我們班同學一起去澎湖玩,超好玩,跟這些人出去真的不怕不好玩!雖然很冷風很大,騎車嚇得我快沒命XD。遊行也不錯,這次做了不同的事。跟蘇醫師等一起去吃一家超好吃的餐廳慶生,駐唱小姐的歌聲聽得我幾乎出神。妖妖、阿筏還在聊運動策略,我覺得很好也希望能加入。跟布拉迪他們吃完消夜和午餐後趕回新竹打球,剛好阿澤來踢館XD,我則是好久沒打球了隔天全身酸痛。

十一月第一週。跟丁老師等拜會部落教會的牧師和其他朋友,這樣各方交流的經驗也非常難得。馬偕聽講座,前面聽得一股火,後面第二次聽森杰兄談,還是覺得超棒,這樣的對比讓我覺得努力的目標更具體了。參加特別的人的慶生,也為自己慶生。聽JK學長口試,收穫良多。幫阿黏慶生,大家唱得吃得超開心,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阿黏這麼嗨。借住阿聖家,他人超好,聊天時三人也都發現世界很小。久違的北體。還有盲棒活動場勘。久違的高雄,希望我開車技術能再進步。

回頭看看,果然沒幾件事是「正業」...

看著一棟棟經過的家

2010/10/25 Mon 02:20:06

人生似乎就是被激勵與痛心失望的不斷循環,
好像一下子看清了什麼,卻又一下子完全不解。

而生活就是才剛跟朋友喇賽大笑完,或還煎熬於工作海之中,
回頭就接到一則讓人難過或火大的消息。

我發現我可以同時打理好我很多的前台,
但另一面,我的某些情緒卻是越來越難控制。

生活就是不斷遮掩,再不斷揭露;
就是不斷克制,再不斷宣洩;
就是不斷傷害,再不斷補償;
就是不斷創造新關係,再不斷捨棄舊關係。

今天出老師的田野,坐在巡守隊的車中,
看著一棟棟經過的各種房子,或家,忽然有了好像沒有過的感覺。

生命中有什麼值得追求的嗎?
至少有值得珍惜和保護的。

好多人事物突然變得好廉價,
也有好多人事物突然變得好讓人動心。

我想要看清社會,
但慢慢才知道,其實我也想看清自己的生活。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每天十分鐘...」

2010/09/07 Tue 03:15:36

這兩週來,我們說的「每天十分鐘...」,那種感覺真的很好,很輕鬆快樂,也很不同。妳說這段路有越來越多的回憶,我希望能跟妳一樣珍惜它們。但若再想下去,總有些遺憾。也是不是那個「我們」總是有那麼一條路呢?

「喜歡」總是不夠細緻,一定有一種喜歡是讓我可以喜歡妳的。但我該怎麼跟妳說呢?

想做的事太多

2010/08/27 Fri 01:27:13;2010/09/07 Tue 02:19:19;2010/09/07 Tue 02:36:30

這暑假開始擔任某兩個NGO的志工,不論是培訓、開會或是活動,都頗有趣,也學了不少。從象牙塔出來看看「更真實」的社會,看看她們都在想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並認識朋友。更感興趣的是,應去瞭解實務取向的思維和邏輯,並且從實務中創造知識、挑戰知識。

想做的事總是太多,想感受的人與事也是太多。但時間沒那麼多,身體沒那麼強壯,更沒那麼多的本錢。

之前,羽球打不好時,我會有超級超級強烈的「我一定會打好給你看!」的感覺。而最近發現,我也越來越有「我會把研究做好給你看!」或「我會把文章寫好給你看!」的fu。這種強烈的精神力和持續啟蒙,想必源自這暑假我所切身感受到的田野、實務與知識生產典範的激勵,這是個好經驗,有種天召或志業之感XD。我也一定要發揮我「雙軌田野」的特色。


前幾天亂翻舊歌時翻到〈你的肩膀〉,原本幾乎忘了的歌突然有好熟悉和說不上來的感覺。這首歌牽連著我去年十月底的深刻經驗,細節幾乎都忘了,但昇華而出的感覺一直留在歌中。

加上近兩個多月來第二次的「洗禮」,讓我不斷回想去年身為新鮮人的感覺,當時幾乎有半年就是每天跑,也似乎都快忘了這段。上週聽演講時,才意識到這段路對個人生命有多重要。不論後來怎麼或會否淡掉,我都應該小心留存著這段路和路上的感覺,包括那種將個人完全寄託於「想像的群體」的「熱戀」。

這連結著前半段,或許可以看出一點公領域和私領域在這獨特社會世界中的一體兩面。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打球時每一球都很從容地處理,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責無旁貸地為榮譽感打球,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好好調整工作進度跟生活節奏,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每天抽時間靜下心來看點書、寫點東西,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磨合出彼此最適合的互動方式,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較長時間地為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努力,會是什麼感覺?
如果可以讓自己、讓別人走出不適當的情緒、價值或慣習累贅,會是什麼感覺?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從感受生活到以之為戰

首先是,閱讀時,為精湛、深入、另類的觀點,或感人的修辭,所讚嘆、感動、開心。

再來,若有讀了點東西進去,在看事情時會覺得很像是當過營隊的工作人員之後再回去當小隊員時看事情的感覺,更能懂事情到底是如何在運作進行,更能看到「裡層」,事情會變「立體」。

每次跟班上同學喇賽都非常非常開心,且有類似的感覺。我發現跟她們聊天時,都能深刻感受到她們在感受生活的深度:一層又一層的感受與反身性。而且她們聊的方式,不論聊什麼,常讓我覺的很白痴很好笑>///<。

最後(應該說是目前的最後)是以知識作戰。我進入人文社會領域六年了,因為太混太沒體會,一個多月前傳位學長的經驗分享才讓我終於懂了拿知識力量來打仗的意義,之前多是似懂非懂。傳位學長在回應榮盼的問題時,以當今台灣社會為例,讓我真正瞭解知識的工具性、學術可以「用來做什麼」。他說:「你要怎麼反對ECFA?」時,我覺得我終於找到滿意的答案。我猜這答案在八百年前同學等很多人早就懂了XD。粗糙地說,學術工作是生產武器,「第二條路」是拿武器下海去戰。

自己最近剛參加一些事務,想到傳位學長說的話,才對以知識作戰這麼有感覺。傳位學長之前反駁「第一條路」與「第二條路」的區分就是因為理論與實踐實際上從未被區分,或說,若被區分了就不再有意義(例如失去以高標準理論作為後盾的實踐不具進步意義)。他在回應文璽時也說,台灣目前較缺乏在專業理論與專業實務之間的「中間層」工作。

自己稍微想通了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想做很多事的熱血XD。當傳位學長有反省到他身為學生時所身處的時代氛圍與根值於心的左派信仰時,我們也應反省自己與周遭人的「啟蒙」或「未啟蒙」經驗:為什麼我們看不到被壓迫的人?為什麼我們對她們無所感覺?這可能是我們最大的時代難題之一,卻也希望可以是作為武器的知識所要克服的敵人之一。

是人還是結構?

2010/07/20 Tue 18:52:27


想到底,傷痛似乎有個「結構」的詮釋方式。當我看似在反對特定的人時,其實我想反對的是他所身處的歷史性與結構性,因為很多時候人完全是在歷史「中」或結構「中」而難以看出能有什麼超越性的,例如壓迫性的過時信念,或是誰才有做錯事的結構性機會。但是,若試圖反對這歷史性與結構性,所帶來的效果卻很具體地座落在有血有肉的人的身上。

這會讓我有種「錯是A犯的,想揍A卻揍不到A,還會揍到B」的感覺。不過這種結構的談法還是會落入「千錯萬錯都是結構的錯,人都不用替自己行為負責」的困境,我該去看看別人怎麼拆解這困境和做處理。


憎恨太容易,因此可能也比較膚淺。我努力讓自己不要流於憎恨和報復心態,可惜的是有人總是無法理解我的努力,不斷想逼我做些無助於整體事情的事。

2010年6月29日 星期二

拒絕錯將愛滋「族群化」

醫療與社會:

拒絕錯將愛滋「族群化」

根據官方統計,近年來的愛滋病例數量已稍有緩和的趨勢,我們對於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在減害計畫上的努力表示肯定。不論是由政府部門推動的校園衛教、網路衛教、培育種子教師、於相關娛樂場所發放保險套,或是由相關民間團體所舉辦的各種活動、講座與宣導,對於愛滋疾病的認識,以及強調安全性行為、諮詢、疾病篩檢的重要性,都非常有幫助。

但是其中,我們必須格外留意的是「誰是愛滋的高危險族群?」這樣的問題與這問題帶來的效應。透過長期與深入的臨床經驗,我們希望指出真正的問題根源之所在。正如疾管局林頂副局長所說,性取向不是重點,安全的性行為才是重點。未被感染的同志固然有不被感染的人權,但實則是,同志族群也有不被愛滋錯誤歸因的人權。擁有不被感染的人權應是所有人皆然,同志族群從來就不該是這項人權議題的單一受益或受害者。

因此,就臨床實務經驗,我們拒絕錯誤地將愛滋「族群化」。是不安全性行為與體液交換,而不是同志族群的性取向特質,才帶來難以計算的個人痛苦與社會成本。一再地將愛滋做錯誤歸因或「族群化」,只會模糊社會大眾的焦點、驚嚇原本有意願學習的多方族群,進而阻礙衛教、諮詢與疾病篩檢的進行。既然保險套是愛與尊重性伴侶的表現,這種愛與尊重就不應只限於任何特定族群。

相較於急於尋找特定社群作為預防愛滋的宣導對象,我們看到更多更重要且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愛滋知識的嚴重不足、僥倖的心態、保險套的取得管道、諮詢與疾病篩檢的管道和社會價值等。十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愛滋的族群性歸因的一些轉變,倘若我們不放棄錯誤的歸因與「族群化」,看似在進行減害的努力,不僅其成效可能非常有限,且它又同時是在加害更多數的另一群人。

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學了一課

2010/06/03 Thu 00:46:38

嘉年華的活動,我很意外竟然會發生CT醫院跟HL之間的小摩擦,因為我還是預設了活動中各行動者的同質性與行動一致性。聽蘇醫師的描述,摩擦起因可能在於公、私部門之間被預設的對立立場:公部門是保守的,NGO是進步的。且運動的手段之一就是立出靶子做攻擊。當有誠意的溝通與學習試圖透過公開媒體來傳遞時,再有誠意的內容都可能沒用,因為媒體脈絡下的預設對立立場,溝通往往只有形式,沒有內容。有誠意的溝通與學習必須透過其他方式來表達才不易被扭曲。

從這摩擦也可看到對疾病檢驗結果的階段性情緒反應的具體效果,再加上個案友人或部門人員有意無意地擴大轉述,誤會可能就此形成。原本看似大家都沒(大)錯且目標一致,結果卻可能帶來內耗。

因此,看似目標一致的行動者之間的關係應被更謹慎地處理,也應將物質性效果(例如檢驗結果與階段性情緒反應)細緻納入考量,再者,處理這些關係時還要思考脈絡問題(例如公開媒體下的對立立場)。我覺得有趣的點在於,當公部門試圖做些「改進」或「顛覆傳統」時還會被質疑,還有前前後後公、私部門之間的姿態(例如拜碼頭)與立場調整。

社團的困難

2010/05/26 Wed 02:34:45

就我投入過的經驗,高中班聯會、菩提居、羽球隊、國際志工、頭前溪社、其他偏社交性的社團等,還有我聽到的別人的社團經驗,每個社團都有各自獨特的組織、運作方式與其困難,沒一個社團沒碰到困難過。若困難無法被認清、解決或轉化,社團可能將一蹶不振。這些對我都是很好的學習經驗,我在這些社團中跟很多朋友學到很多。希望以後也能繼續參加各種社團,並藉所學使些力。

回想這些經驗,還是覺得「軟體」這東西對社團或社群太重要(丁老師的浮現理論不就一直在講嗎XD)。軟體是什麼?就是大家寒暑假回高雄一定會回附中晨曦樓304打滾,就是大家會一起約打球、約吃飯、約去阿里山搬東西XD。那些軟體不是自然而然形成或消失的,也不是出張嘴而已,而是要用心努力地營造。太多人太小看軟體這東西,或說他們根本看不清一個社團的基本組成和運作邏輯是什麼,上下班模式絕對不是一個好社團的運作方式,這可能大家都知道,但遺憾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可以嘗試怎麼做。

這讓我想到前幾天布拉迪說他新公司的主管和同事都是瘋子XD,實在很難想像公司可以這樣搞;也讓我想到菩提居很多學長姐們努力經營的菩提精神,很難忘^^。

sociology as what

前陣子暫時放棄了未來將以學術為(志)業的想法後,發現我對所學有稍微不同的感覺。簡單說,就是沒有把它本身視為強烈的目的本身,這也才真正感覺到幾位老師之前說的,社會學不必作為專業,而更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雖我忘了老師具體說了啥XD。這感覺滿好的,我可以清楚意識到社會學對於我一些想法改變的影響,甚至是對於我的人格和態度。

但可能也是因為我太把社會學只放在我個人生活態度的層面了,以致於在即將面對生命轉折階段的我,現在有點擔心我沒啥其他求生技能XD,這個看似政治不正確的擔憂。或說我的擔憂其實是來自於我從未認真想過未來的其他可能。或許關於未來的選擇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沈重或缺乏彈性,只是我現在暫時被一些奇怪的包袱(例如光環?)壓著。

我們所畢業的學長姐們,若沒繼續走學術,一個個也都非常懷有抱負地投入各領域的工作,做些不太一樣的事。光是近一年來我就認識了好幾位這樣的學長姐,很佩服。那我的抱負在哪勒?我進研究所前就問過自己這問題了。

沒關係,不論是現在的選擇或是未來的改變,都要記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好的理解和判斷。記得社會學也正是在告訴我們這件事吧。

另外有趣的是,從關心就業市場再繞回來,我還是要認真想想:我想做什麼、我適合做什麼、我想怎麼做。謝謝一些朋友給的啟發,像是汝羽、小捲跟信彬學長等。小捲還跟我說:「年輕人就應該經歷挫折」、「我想見識人類智性的精彩和世界上各種(厲害的)人」、「賣好吃的牛肉麵有什麼不好」我都非常同意。是吧,不論做什麼,就是熱忱,跟覺悟。夠熱血。

也就像一些老師給我的啟發:懂了一些東西後,不應流於鄉愿或憤世嫉俗,也不應一副目中無人、準備要教化愚民的姿態;這些東西是用於促進與人溝通,而非阻礙溝通。我們所的社會學是積極入世的。或許在這精神下,做什麼選擇、走什麼路並非那麼重要。

常常希望純粹跟簡單

太多人在歌頌或緬懷「當時」的純真
我不緬懷,但是我從不忘記

打球就是純粹的打球和簡單的爽快
學術就是純粹的學術和一些簡單的理想性、實踐力
還有純粹的感情和情慾,簡單的愛和幸福
豐富卻簡單的人際
豐富卻簡單的生活和抱負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盲棒的志工們

我的這塊田野到目前為止很順利,真是天大的禮物!只差我不用功XD。這邊的其他志工每個人的能力都超強,才幾個人而已,把一個今年最大的活動(即將)辦得有聲有色,有沒有沒領錢的比有領錢的認真多了的八卦...。她們工作已經很忙,還可以花很多心思在事務超級繁雜的比賽上,並克服了籌備過程中許多莫名其妙和不愉快的事情,真的很厲害!希望大賽一切順利。希望我對自己的工作及自己投注心力的事情也有這份熱情跟能力。

這就是田野最吸引人的地方:來自各方、持著各種想法的人能聚在一起;和各種人一起聊天、一起做事,並相互鼓勵;花心思瞭解她們及這塊世界;花心思瞭解自己;動點腦尋找問題、線索跟答案。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為了反駁

2010/04/06 Tue 01:59:07

就在我快忘了我現在身在半個學術圈中,到底是為何而努力時。我剛才無意聽到兩個人在聊天,其中一個人的回應讓我臉上的青筋瞬間直線增加。他的話的殺傷性跟以下這些話有相似程度的殺傷性:「黑人本來就比較笨啊!」、「用勞動換取薪資有什麼不對嗎?」

我當下很想跳出來開戰,但我又覺得我可能懂不夠多,無法「嘴砲」到讓他信服、改變觀點。想想,若他以具有同樣甚至更大殺傷性的「常識」來論述其他任何一件事情時,我是不是也同樣沒自信戰贏他?那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我為何而努力?社會學學術在幹嘛?就在這麼身邊的具體情境中,我得到了再清楚、再具體不過的答案。當然我也應該培養就算還沒做完功課也敢開戰,或邊做功課邊開戰的臉皮。

矛盾

太多太矛盾,卻又被迫要相互協調、姑且維持某種平衡的情感和情緒
不時突襲、交織、醞釀
我的「日常生活」有意無意地一再退讓
只因它們正是最血淋淋、最觸手可及、最真實的生命

原來這麼多耐人尋味卻也讓人不知所措的矛盾
能讓我這麼深刻地感受到生活

但是,我還有我該做的事
我還有我想做的事
即使只有一件

2010年3月22日 星期一

欠太多

2010/03/09 Tue 02:05:10


又是一個梅竹賽的結束,我記得我每年都頗瘋狂。不論看現場、看逼、看影片,我花了不少時間在耍熱血和感動XD,今年也是。喊加油喊到沒聲音說話是我覺得進入那種瘋狂或認同的重要方式,不論是對球隊、對清大、或對梅竹的認同。

今年比較特別一點點,因為我也上場比了賽。它很重要,重要是因為對於一般球員,上場是份莫大的榮譽和肯定;但它又不那麼重要,因為六年來我每年都很投入關心梅竹,以火力班或校隊或只是鄉民的身份投入關心,而今年並無不同。

這件事和昨天看的梅竹閉幕,讓我想起忘了是哪年梅竹的感想:所有參與梅竹的人都是梅竹英雄,因為校隊在場上奮戰的同時,梅籌、梅工、火力班、啦啦隊、學生媒體、社團系隊、觀眾、鄉民也在各種場上奮戰。

也一直都沒忘記賤兔和盈琪等人對我的期待和支持,對她們不好意思。

待過火力班和校隊,才讓我深刻知道梅竹的意義對於大家都是那麼的不同,儘管這件事並不那麼意外,但我還是常常很在意這件事。是啊,就是儘管知道這是場「奇怪」的對立,但還是很願意投入對某一方的強烈認同,儘管知道我在這個階段可能不該太投入於「這種東西」,但就是想。

想想自己大一時對梅竹的感覺,和現在並沒什麼差別。這是個奇怪的心情,該高興或難過都不太對,沒人規定碩班或社會所學生不能再為比賽及表演瘋狂。相反的,這種對我較能持續地產生熱情的東西,或許就是我生命及生活需要的。


梅竹前一天的練習賽我打得不好,我以為我並不會上場,當晚其實滿悶的,悶並不是因為無法上場、無法獲得我自己的榮譽,悶是因為我確實將梅竹視為驗證自己努力成果的短期目標,但自己卻未達到該努力的成果、無法替球隊、學校和一些人爭取榮譽。我並沒有抱著我會上場的預期上床,但還是很難得地翻來覆去。隔天中午我才知道我要上場。我想讓自己放鬆又能進入狀況,下午我去球館晃晃,也跑去參加開幕,跟朋友聊天,然後跟脫皮熱身加討論。在小吃部集合時也在打牌喇賽,鬧得很開心。對我的個性而言,這應該都是最好的準備方式,我並不緊張。

阿德跟李KT在打前兩點時我也很冷靜,冷靜到還能替阿德緊張和喊口號。然後換我跟脫皮上,在小胖跟海賊王漸漸打出實力後,我們開始手軟。後來想很久,要說我們沒發揮實力或太緊張都不對,因為沒發揮實力或太緊張不是原因,而是雙方實力差距的結果。小胖跟海賊王的前場四點球路並不讓我跟脫皮意外,何況教練早上也才說過,但我們就是不會應付這種球路。之前我並沒有對輪轉或前場四點做球這些球路太認真,因為我以為我會了:做球我會,輪轉觀念我也有。但我會的都只是最基本的而已。在惡夢第二局,我第一次知道雙打前場球路這麼重要和厲害。

我輸球輸的無話可說,且輸得很慘。我得到肯定、賽前心理調適OK,又有很多朋友跑來支持、partner對我也是合適的型。我第一次覺得對不起清大師生,第一次這麼想逼自己全速進步。我不太敢看場邊老師和朋友們的臉,也不太知道該以什麼表情跟隊友們說話。想到紅毛跟張崴豪都說不用對不起教練跟體保生,是對不起學校跟自己,就覺得頗難過。其實比起清大跟自己,我更想證明給教練和體保生和場邊的老師、朋友們看,我也能打得很好。原因很簡單,能得到他們的肯定和期待是非常值得高興的。

打球進步不是用說的或保證的,就直接打場好球給他們看吧。就在這學期的大運會。

小胖跟海賊王此後對我是特別的,他們是最可敬的對手之一。我從大一勁竹盃時就知道小胖,當時他才大二,在場上雙打打得嚇嚇叫。那時之後他就是我對自己要求進步速度的目標,雖然我之後大多都在打單打。小胖跟海賊王不論單雙打都一直是在頂尖的位置,沒想到我竟然能在這次梅竹打到他們,老實說我覺得不錯榮幸(不是惡夢嗎XD)。但下次打,我可不想再輸了。

說回來,阿德跟李KT終於在離開清大前贏了梅竹。他們都是從大一就上場的「明日之星」,終於等到這個成熟的「明日」了,替他們高興。我碩一時還會說,若讓我認真練個幾個月的球,我單打不會輸阿德跟李KT。但我這次回去球隊已經不會這樣說了,他們的強韌已經很明顯了。練單打的地獄辛苦我能懂,我也練過,因此能對這種強韌多一份敬佩。今年他們要畢業了,之後我能不能回去練單打?我明年梅竹前能不能畢業XD?至少接下來的大專盃,我要先把雙打打好。


比賽結束時,教練跟大家說他覺得大家都表現很好。我覺得有點心虛和難過,得到一些人的肯定卻打得很糟,但他們還是繼續給予肯定。那我就只能繼續努力了,欠教練和學弟們太多,沒別條路。

最後一刻

2010/03/05 Fri 03:01:10


身為球員,我一定會努力到最後一刻。大多的人都表現得很好,想到一些人的鼓勵和風度就覺得很感動。明天穿上這件上次穿是去年此時的隊服,我會不負這個字印,也當作是為我一個多月來的「亂入」做一些回饋。

對我來說這太特別了,原來我到此刻才接近當時和這時的那些人一點點。我盡力了,在練球、在自我訓練、在所有隊友上。我可能從沒做得這麼好過。

正因為輸贏太重要,所以輸贏才從來不重要。場上,場下,打開球,打開心胸。

球隊的矛盾

2010/03/04 Thu 03:19:14


我一直認為打球隊是大家能為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且因共同努力而快樂。但因一些事卻常讓我想到古典經濟學的命題:每人各自追求私利,則整體有最大利益。這樣荒謬的命題,希望別跟我說在球隊上得到了證實。我當然希望贏,但絕對還有更重要的事,可惜它們不常被看到。

我絕不會為我自己沒上場難過。我絕不會為我上場打輸球難過 (打輸球還有臉難過?)。我絕不會為我這六年的球隊時光難過。但是,我會為為球隊真心賣命過的人的難過而難過。我會為把球隊整體當一回事的人的用心而難過。我會為學弟妹對球隊的辛苦付出而難過。我會為在球隊有不好經驗的人難過。我會為為我們加油的人的失望而難過。我會為我無法做的更多而難過。

學習感情

2010/02/24 Wed 02:46:59


學習真正瞭解對方
學習交心,而不只是打屁
學習表現鬱悶,而不只是表現快樂
學習依賴,而不全獨自承擔
學習不傷害人,原來不傷害人並不容易

社會學也教我神話:浪漫愛情神話、唯異性戀神話、單一伴侶天常地老的道德神話。相信感情,但不是這些神話中的感情。感情是有非神話的面向的,它們才真正可貴。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我還是佔了個位置

2010/02/24 Wed 02:05:52


寒訓結束時,今年團體賽的名單出爐。當時的心情跟我寒假剛回來練球時一樣矛盾。我確實不是為了上場而回來。當時回來練球只是為了希望自己的身體及生活狀態能更好,至於上不上場的我的矛盾就交給別人來決定。

今天我已經不是之前自許的備而不用的晝行燈,而是位選手。這是一份託付,該怎麼做我都知道。但是我那份心虛還是不減,我對不起很多學弟跟之前學期間有來練球的人。我之前說過,我身為學長不該是回來佔學弟們上場位置的。或許每個人看法不同,但這是我的其中一個信念。結果我還是做了我並不認同的事。

或許我唯一能補償的,就是挑起一個點,好好打。今天我就是一個點;今天我是要罩人的。

我不會假裝沒看見上場選手們所受到的禮遇是由辛苦的學弟妹們提供的:我們熱身,他們拖地;我們練球,他們在旁邊磨時間;我們收操走人,他們用僅存的一點點時間,上場去打打球。

對不起自己就算了,不要對不起他們。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新年快樂:「魅」的「除魅」基礎

標題搞得很像paper標題,神經病orz。

跨年跨得很一般,但對我卻很快樂。從跨年夜到元旦、二號,我跟布拉迪、小強、喬治、云姐、蝦蟆等高中同學一起吃飯、看電影、瞎晃、喇賽、睡覺XD。現在想起來都好笑的是,兩天共睡了一天,然後一天都只吃一大餐。除了睡覺,其他不管在做什麼事,其實幾乎都是在喇賽打嘴砲,布拉迪、小強跟喬治亂喇一通,而且他們厲害的地方是不太需要借用現成的梗,因此喇得很無厘頭,但是真的很好笑QQ。

高中以來大家就是這樣了,沒人變。

高中畢業到現在,每次約出門玩,沒行程就是我們的行程,我們總是先騎上車才決定要去哪。慢慢我才覺得,聚在一起只是一種感覺,有人聊天喇賽就夠了,反正去到哪裡都一樣在喇賽,只是可能喇的東西不一樣。像這次去看完十月圍城,布拉迪跟小強在機車上一路在吵胡軍,而且兩方都信心滿滿地認為會賭贏十部電影,我快笑死了。而且快笑死的事多得數不完QQ。

小強還記得跟我要我前年在附中校慶時幫他買的紀念商品,而且我幫他買了不只一年,還有一次他跟我買我已經穿過一次的紀念T。他對附中的感情是我看過最特別的。而且他真的很善良,只是比我矮了一點點XD,順便幫他徵女友,意者內恰,附圖XD。布拉迪開始在台北工作了,是我們這一群最早工作的,不論是找工作還是業績都還算順利,替他高興。我覺得從他身上多少能印證一個人的為人、人際、做事態度、生活態度等是生活順利與否的重要關鍵。

我高中時絕對不會相信七年後的大家還是七年前的那個樣子。 那我現在會不會相信下個七年後的大家還是這個樣子呢?


十月圍城中崇尚民主的陳少白對李重光抽到替身時的由衷不捨,突然讓我想到剛上完的韋伯,雖然很跳tone,然後又聯想到2012、阿凡達,和當下的新年。感覺這些頓時都和韋伯對除魅世界的憂心、對除魅世界中意義的追尋連結了起來(希望韋伯不會不爽我把他跟阿凡達放一起XD)。原來韋伯早就指出了即使到了今天全世界都還是隱約不安的事。是啊,回想我自己,我有很多奇怪的習慣和態度或許都隱約表達了對全面理性化的抗拒和對意義的堅持(自以為XD),當然這也多受爸媽影響。

我們拿著理性化工作賺來的錢,在有特別氛圍的新年時,進到另一家同樣有著理性化工作的員工的火鍋店,享受著我們在這節慶當下的特別情誼。希望大家都能保有著自己獨特的意義。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