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7日 星期一

sociology as what

前陣子暫時放棄了未來將以學術為(志)業的想法後,發現我對所學有稍微不同的感覺。簡單說,就是沒有把它本身視為強烈的目的本身,這也才真正感覺到幾位老師之前說的,社會學不必作為專業,而更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雖我忘了老師具體說了啥XD。這感覺滿好的,我可以清楚意識到社會學對於我一些想法改變的影響,甚至是對於我的人格和態度。

但可能也是因為我太把社會學只放在我個人生活態度的層面了,以致於在即將面對生命轉折階段的我,現在有點擔心我沒啥其他求生技能XD,這個看似政治不正確的擔憂。或說我的擔憂其實是來自於我從未認真想過未來的其他可能。或許關於未來的選擇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沈重或缺乏彈性,只是我現在暫時被一些奇怪的包袱(例如光環?)壓著。

我們所畢業的學長姐們,若沒繼續走學術,一個個也都非常懷有抱負地投入各領域的工作,做些不太一樣的事。光是近一年來我就認識了好幾位這樣的學長姐,很佩服。那我的抱負在哪勒?我進研究所前就問過自己這問題了。

沒關係,不論是現在的選擇或是未來的改變,都要記得睜大眼睛才能做出好的理解和判斷。記得社會學也正是在告訴我們這件事吧。

另外有趣的是,從關心就業市場再繞回來,我還是要認真想想:我想做什麼、我適合做什麼、我想怎麼做。謝謝一些朋友給的啟發,像是汝羽、小捲跟信彬學長等。小捲還跟我說:「年輕人就應該經歷挫折」、「我想見識人類智性的精彩和世界上各種(厲害的)人」、「賣好吃的牛肉麵有什麼不好」我都非常同意。是吧,不論做什麼,就是熱忱,跟覺悟。夠熱血。

也就像一些老師給我的啟發:懂了一些東西後,不應流於鄉愿或憤世嫉俗,也不應一副目中無人、準備要教化愚民的姿態;這些東西是用於促進與人溝通,而非阻礙溝通。我們所的社會學是積極入世的。或許在這精神下,做什麼選擇、走什麼路並非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