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 星期三

「跟弱勢者站在一起」:新的政治典範

自從比較有在接觸政治和社會議題以來,蔡英文(或說這次大選中的蔡英文)是我最喜歡的政治人物。我總覺得我可以感受到她清明的心。或許就她能從黨中千絲萬縷的派系關係中脫穎而出,以及JT對她的觀察,也確實是如此。說到這個一定要岔開一下,DT老師、喀飛、智偉等人最讓我欽佩不已的還不是他們銳利的視野,而是縱使他們已在社會中與不同人、不同理念搏鬥已久,但我仍可以很強烈地感受到他們那清明的心,會為受苦感到悲傷、為被壓迫感到憤怒,他們知識與論述的背後,是血肉十足的情感。

落選當晚我看了一次蔡英文的落選感言發表,隔天又看了兩次,前兩次都看到鼻酸,這倒也是第一次(第三次看,我剛打開畫面時,室友剛好走過問我我看這會哭嗎,我說不會啊,所以我怎麼好意思又哭給他看)。這段八分多鐘的感言,字字句句講到我心坎裡。當然,對我這種需要被人感召的人,與其讓我閱讀這篇講稿,我更喜歡聽到、看見一個有魅力的人在宣讀它,會更有震撼力。

一位學妹在FB上提到:「…然後我要很老實的說,扁執政後期的貪腐問題和2008敗選後的派系對立,卻是讓人很難驕傲的說出自己支持民進黨。我不知道民進黨這次內部會怎麼面對敗選,但我必須說蔡英文的格局和方向,重新讓身為民進黨支持者有了感動和驕傲,而不只是因為反對國民黨。」

我後來一直在想為什麼我會對這次蔡英文的落選這麼有fu,似乎,正是她在發表落選感言時所提到的:新的政治典範。我對此的解讀如同於一些朋友所言,但我想講寬廣一點,是選舉主軸從「政治」到「社會」的典範轉變,也就是從以勝選為最高目的的政治策略或操作,嘗試轉變為對基層社會議題的關注。有太多的事情可以說明這兩種典範的對比,不論是就前後幾次的選舉,或是就不同陣營(包括小黨)的競選旗幟。如同一些前輩與朋友論及的,我覺得最能說明這兩種典範的運作即是國族/族群議題與階級(和性別等)議題的例子。

當前顯然的,這兩種不同議題有著截然不同的動員(特別是選舉動員)能力。一方面,在歷史包袱與過往政治操作的現實層次上,不僅大眾常有感於國族/族群議題卻無感於階級議題(或者說,在選舉時習慣於見到某些議題而不慣於見到另些議題),且二者進行動員的政治經濟條件也是差異懸殊。另一方面,在意識型態層次上,議題往往只是在高處政治場域被操作,而不是在基層社會場域被溝通和落實。例如常可以聽到的,「顧肚子比較重要,所以我投給馬。」這裡問題當然是為什麼比較顧肚子的是馬或是蔡,或者,為什麼比較能捍衛主權的是馬或是蔡,為什麼比較清廉不貪腐的是藍或是綠。(也因此其中一個有趣的是,「經濟」以不同的方式關連於「政治」與「社會」兩種典範。)

真正令我感到欽佩和難得的是,選一條明知在當前難走卻正確的路去走,並且勇於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提升到以之作為選舉的論述主軸(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落選的一大原因)。小黨可能有條件這麼做,但大黨必是相對困難。不只社運要衝撞,新政治典範也要衝撞,它要姑且擺平舊山頭必然是較社運更困難,且代價可能也更大。有人會不知道(宣告)不依賴財團的路是難走的嗎?有人會不知道主打公平正義(相對於經濟發展)和改革(相對於安定)的路也是相對難走的嗎?相對於此,以政治操作而不是以關注社會議題進行的選舉,空有民主政治的形式,卻無益於社會進步的實質內涵,不分藍綠都是如此。

「跟弱勢者站在一起」真是講入我心坎裡(用鄉民的話來說就是能讓我高潮XD),這樣的主題是讓我聆聽落選感言三遍以上都不厭煩的主要原因,就算也可能只是說說。這句話幾乎沒有被用來進行政治操作的價值,因為少有弱勢者會認為話中的弱勢者指的就是他/她們。唯一值得高興的是,若這段感言能獲得多數人的認同,是否表示多數人仍未對於公平正義全然無感?代表多數不見得就表示光榮,代表少數往往更值得。

但是我想知道,在被笑稱為只有右派跟極右派的當前政治社會中,與弱勢者、少數者站在一起的人究竟能如何獲勝?若是藉由調整當前關鍵選舉議題(如國家定位、經濟發展)的立場,或是與動員實力雄厚的財團相結盟,如何才能保有並突顯公平正義的論述與價值?在我們認為不夠進步的社會中,多數決的民主程序是否意味著矛盾與限制,或是有另一種進步的可能?選舉時的政治動員與對基層議題的關注,有可能在國家民主的層次上(因我想到校內的學生選舉)相結合嗎?特別是在JT老師提到的紅藍綠三方政治局勢下,如何可能擺脫「政治」、「經濟」的恐懼情緒?「社會」如何能與「國家」並行而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