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社會:
拒絕錯將愛滋「族群化」
根據官方統計,近年來的愛滋病例數量已稍有緩和的趨勢,我們對於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在減害計畫上的努力表示肯定。不論是由政府部門推動的校園衛教、網路衛教、培育種子教師、於相關娛樂場所發放保險套,或是由相關民間團體所舉辦的各種活動、講座與宣導,對於愛滋疾病的認識,以及強調安全性行為、諮詢、疾病篩檢的重要性,都非常有幫助。
但是其中,我們必須格外留意的是「誰是愛滋的高危險族群?」這樣的問題與這問題帶來的效應。透過長期與深入的臨床經驗,我們希望指出真正的問題根源之所在。正如疾管局林頂副局長所說,性取向不是重點,安全的性行為才是重點。未被感染的同志固然有不被感染的人權,但實則是,同志族群也有不被愛滋錯誤歸因的人權。擁有不被感染的人權應是所有人皆然,同志族群從來就不該是這項人權議題的單一受益或受害者。
因此,就臨床實務經驗,我們拒絕錯誤地將愛滋「族群化」。是不安全性行為與體液交換,而不是同志族群的性取向特質,才帶來難以計算的個人痛苦與社會成本。一再地將愛滋做錯誤歸因或「族群化」,只會模糊社會大眾的焦點、驚嚇原本有意願學習的多方族群,進而阻礙衛教、諮詢與疾病篩檢的進行。既然保險套是愛與尊重性伴侶的表現,這種愛與尊重就不應只限於任何特定族群。
相較於急於尋找特定社群作為預防愛滋的宣導對象,我們看到更多更重要且亟需解決的問題,例如愛滋知識的嚴重不足、僥倖的心態、保險套的取得管道、諮詢與疾病篩檢的管道和社會價值等。十幾年來,我們可以看到愛滋的族群性歸因的一些轉變,倘若我們不放棄錯誤的歸因與「族群化」,看似在進行減害的努力,不僅其成效可能非常有限,且它又同時是在加害更多數的另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