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的前兩週幾乎是忙到掛,編輯、訪談稿、田野、涂爾幹讀書會、STS讀書會、圖博週、國際志工培訓營、附中同學來新竹考試、有的沒的....為了讓自己有志於讀書,還刻意認領了課堂報告。想到,就是希望自己不要過亂遭遭的生活,暱稱才打「胸有成竹」。不是在抱怨,在某方面,儘管累歪很痛苦,我還是樂於這樣的(過份)充實,因為這每一樣對我都是非常重要的,無法為了成全誰而捨棄誰。
但有一個「社會所研究生」的身份,對於「雜事」很多一事有很多尷尬。例如我不喜歡別人說「外務很多」,我也可能不太想讓別人知道我還有什麼什麼事,因為對一些人,這些就只是「雜事」,但對我卻是很重要的事,我能自己判斷。雖然若事情多,對個別的投入可能會相對減少是事實,但為了不想聽到別人的閒話,我是賣命想在所有事上都能盡力。但這幾天在文書工作及課堂報告上都出包,對自己能力的評估該務實點。
關於「活動」,我知道很多人有很不同的看法,像是該不該做、該怎麼做、該做多少、為何而做等。對此,我注意到我的小改變:一是,我不像以前那麼在意別人的外圍(即不在機制內討論,或轉口而來)看法了;二是,我比較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了。這是「成長」嗎?不知道。另外,真的很感謝關心我太過忙碌的人:ck、bodu、小文等,或許就是因為妳們會擋我或分擔,我才敢這樣看似毫無後顧之憂地衝。我承認,因為從小的活動經驗,我很喜歡活動,這是情感面,不涉活動意義。
剛跟小千小聊了一下,正要聊到他對圖博週的看法,就因故要收手了,但大概知道,他的思考方向跟上次聊野草莓時相似。書一年一年在念,別人對我(們)的評判也會是越高標準高期待,例如我對於我沒想過「為何這麼做?」一事感到不安,因別人問兩句,我會不會就站不住腳?除了對活動的情感、對認識人和事物的新鮮感,「先做再說」可能不能再被當成玩笑話,因為對我,這可能是有「社會所研究生」身份的另一個尷尬。雖然我不全是沒有思考,但我倒是完全同意應該以更高標準處理事情。至於尷尬的感覺,我發現「思不思考事情」已經不是興趣或習慣的問題,而是有了這身份,它就是應不應該、對錯的問題。跟小千聊天感覺很好。
跟所上同學共事的感覺很好,跟國際志工那批人共事的感覺也是,真的很有趣。認識朋友、學著做事情,光是過程本身就很吸引我,這可能是我目前難以脫離忙碌的原因之一。至少有幹勁和熱情是件好事。附中同學帶給我好喝的咖啡包,可惜搭配熬夜的咖啡總是噁心。今天在中心跟同學們一起喝的咖啡加牛奶就很棒!
昨天跟JH老師聊,好像聊了太多XD,他人真的很好。其中一件印象最深的:「只要我是社團指導老師,學生所做的一切的事我絕對願意概括承受,儘管我自己可能不完全同意這件事。」
教育階層週
15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