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有機連帶與浮現在社會所

太久沒打blog了,不是太忙,就是忙裡偷閒的時候也會先去打球或幹別的事XD。今天文化的課堂報告,我根本就是在胡言亂語,若丁老師叫我去撞牆我一定會去撞=.=,自己真的很丟臉。但是,老師不僅能從連我自己都看不懂的memo中回答我的問題,還鼓勵我(們)不要灰心,真是感動到家。老師上課不僅認真,氣氛也很舒服、有趣,對我而言,他不只是老師,而是整個為人的榜樣。很高興有幾位同學也跟我一樣都沈浸在他的感召之中XD。別忘了,別再重演上學期的窘境。老師的認真和包容不是拿來給我(們)踐踏的。

最近我們班陷入瘋狂狀態,每週吃飯都超嗨,我講話都用喊的=.=,什麼都聊,很開心!每個同學都很好笑(是我笑點太怪嗎...),最近流行用「高級」嘛,那有幾個就是「高級嘴砲」XD。常常書還沒念或很累啥的,還是會去跟大家去吃飯喇賽,覺得跟同學在一起就很有精神。今天在丁老師口中的「混亂」中「浮現」出了階級工作坊的進階構想,兼具學術學習、可行性、創新、趣味、批判等,她們真是太強了XD。連對聯都做好了:學術生涯不寂寞,有機社群在清華(橫批不便說XD)。希望能順利進行。

我(很早就)發現我得了不想念課堂指定閱讀、只想念非指定閱讀的病;也得了不晚睡會死的病。這兩個病不知啥時才能被治癒。另外啊,像Z文有辦法兼顧指定與非指定閱讀,還有日劇、電影、想的到的應該都有XD,而像shih有辦法白天上課、晚上練團又練球,然後半夜K書,她們有本錢能在基本要求之外做更多。若我要接工作、參加讀書會、打球等,就起碼也要有本事做到基本要求。

有時會覺得對學術非常有熱忱,又有時會覺得很倦怠無趣,而且這兩種感受可能前後出現在兩天或更短時間內,這件事有時還滿讓我困擾的。這學期剛好聽了不少同學的旅遊或「就是想出門」的經驗,感覺很有趣,不知這會不會是我這困擾的出路?還有,「社會學或STS究竟適不適合我?」、「我是不是只是喜歡頭腦體操的感覺?」這類的問題也還是會不時跑出來煩。打穩基礎、培養武器、早點畢業、廣泛閱讀、工作賺錢、課外活動等,這幾件事基本上是相衝突的,怎麼取捨?也記得,不用循著既有模式思考這些問題,要從我的獨特性出發找答案。

還是先從早睡早起、兼顧讀書打球做起吧!今天聽到同學說很喜歡新竹的生活和有機連帶,這似乎在人之間也是會相互強化的,就像今天丁老師說的社會關係與文化象徵系統的相互對應。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享受比賽,享受生活

小林教練及Chinese Taipei張總是跟我們說要享受比賽,這是我最同意的話。

Chinese Taipei張的表演賽,老實說我覺得超好看,每次這種level的play我一定會站到場後看,非常過癮。但昨天他們第二局領先後,Chinese Taipei張顯然開始在「表演」,我對此一向都是不以為然的,因為我覺得尊重很重要。但今天不知怎樣突然想到:他就只是在享受比賽,如此而已。或許他太有本錢,但有無本錢又是一回事,任何人都可以,也應該享受比賽。很巧的,我這想法從他今天的文章中被證實了。現在我不只佩服他神人的球技,他真正厲害的地方其實來自他打球的態度。

柏霖的第三局,是我看梅竹羽球賽五年來第一場想哭的比賽。不是因為贏了才這樣說。大一當火力班時,也曾因清大輸而鼻酸,但當時眼前的校籃校排不是我認識的人;威力上場時,我也只是賣命為他加油。看柏霖第三局落後時的表情,我覺得是第一次看到這表情,就知道他為了想贏而做過多少努力。那是不自怨、不害怕落後、專注於要扳回一城的表情,「把每一球當作最後一球在打」,有人示範給我看了。

jason沒打,但看得出他應該是最緊繃的人之一,這是我欣賞他的原因。還有釣哥、失禁、阿德。問我為什麼會帶頭喊加油,我也不知道。我對球隊的情感實在是很複雜。

今晚跟同學一起去幫shih加油,之後吃薑母鴨聊天,每次跟同學吃東西聊天總是最快樂的(到底是吃東西還是聊天在快樂XD),有這些同學很好,而且他們每個人有趣的點都不同XD。有幾個話題印象較深:一個是團團圓圓,才讓我真正在想到底為什麼「喜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是可怕的;一個是我認為即使我懂女性主義也不會對啦啦隊不爽(但對默哀的不爽倒是有),但為什麼?我們該不該不爽應視什麼而定?書讀太少,我才剛開始在想。

跟同學聊天總會覺得她們社會學sense很好,很佩服,倒是我不愛看新聞、不常思考生活,還讀社會學很神奇。今天也從同學的不爽中突然想到:社會學到底帶給我們什麼?為什麼我就是有意無意地不喜歡有助於社會學sense的看新聞和思考生活?好像是因為我現在覺得享受生活(不是糜爛,是從生活細節與壓力中求樂)很重要。但這是不是跟社會學的生活觀相衝突?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雜事」很多

開學的前兩週幾乎是忙到掛,編輯、訪談稿、田野、涂爾幹讀書會、STS讀書會、圖博週、國際志工培訓營、附中同學來新竹考試、有的沒的....為了讓自己有志於讀書,還刻意認領了課堂報告。想到,就是希望自己不要過亂遭遭的生活,暱稱才打「胸有成竹」。不是在抱怨,在某方面,儘管累歪很痛苦,我還是樂於這樣的(過份)充實,因為這每一樣對我都是非常重要的,無法為了成全誰而捨棄誰。

但有一個「社會所研究生」的身份,對於「雜事」很多一事有很多尷尬。例如我不喜歡別人說「外務很多」,我也可能不太想讓別人知道我還有什麼什麼事,因為對一些人,這些就只是「雜事」,但對我卻是很重要的事,我能自己判斷。雖然若事情多,對個別的投入可能會相對減少是事實,但為了不想聽到別人的閒話,我是賣命想在所有事上都能盡力。但這幾天在文書工作及課堂報告上都出包,對自己能力的評估該務實點。

關於「活動」,我知道很多人有很不同的看法,像是該不該做、該怎麼做、該做多少、為何而做等。對此,我注意到我的小改變:一是,我不像以前那麼在意別人的外圍(即不在機制內討論,或轉口而來)看法了;二是,我比較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了。這是「成長」嗎?不知道。另外,真的很感謝關心我太過忙碌的人:ck、bodu、小文等,或許就是因為妳們會擋我或分擔,我才敢這樣看似毫無後顧之憂地衝。我承認,因為從小的活動經驗,我很喜歡活動,這是情感面,不涉活動意義。

剛跟小千小聊了一下,正要聊到他對圖博週的看法,就因故要收手了,但大概知道,他的思考方向跟上次聊野草莓時相似。書一年一年在念,別人對我(們)的評判也會是越高標準高期待,例如我對於我沒想過「為何這麼做?」一事感到不安,因別人問兩句,我會不會就站不住腳?除了對活動的情感、對認識人和事物的新鮮感,「先做再說」可能不能再被當成玩笑話,因為對我,這可能是有「社會所研究生」身份的另一個尷尬。雖然我不全是沒有思考,但我倒是完全同意應該以更高標準處理事情。至於尷尬的感覺,我發現「思不思考事情」已經不是興趣或習慣的問題,而是有了這身份,它就是應不應該、對錯的問題。跟小千聊天感覺很好。

跟所上同學共事的感覺很好,跟國際志工那批人共事的感覺也是,真的很有趣。認識朋友、學著做事情,光是過程本身就很吸引我,這可能是我目前難以脫離忙碌的原因之一。至少有幹勁和熱情是件好事。附中同學帶給我好喝的咖啡包,可惜搭配熬夜的咖啡總是噁心。今天在中心跟同學們一起喝的咖啡加牛奶就很棒!

昨天跟JH老師聊,好像聊了太多XD,他人真的很好。其中一件印象最深的:「只要我是社團指導老師,學生所做的一切的事我絕對願意概括承受,儘管我自己可能不完全同意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