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KANO

要不是先被雷過,KANO一定可以讓我崩潰。只是因為我覺得我可以懂他們賣命的傻勁,那曾經也永遠都會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可惜的是因運動型態不同,對於團隊感的印象也不同,缺了我永遠都渴望的一塊。

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感想。其中一個是,我曾為夢想而哭嗎?過去或許差了一些,未來有機會。另一個是,實力才是一切。在球場上、球場下都一樣,不僅瞞不了眾目,沒如電影中那般被眾目嚇死就不錯了。看完KANO,正好為我開戰做了心理建設。今天的眼淚讓我想起高三時的落榜。我也突然發現,這難過是為了誰而難過。但是,謝謝他們,只要有他們的支持,就是我的全部了我什麼都不怕。記得,化危機為轉機,快想起國中時256的挫敗,以及270的喜悅。我從來就是最討厭被看貶,念書是,打球也是,未來工作也會是。打球和KANO此時帶給我的,就是以那股毅力和土法煉鋼的方法,積沙成塔。

最後,再提醒,要肯定自己的過去和現在。




2014年3月3日 星期一

令我敬愛的偉大藝術工作者

魏德聖導演是位十分令我敬愛的藝術工作者,與一些最讓我敬重的老師們並列,魏導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安導演也是。我對他們的喜愛,其實也不過是來自幾部影片《少年Pi》、《賽德克巴萊》、《KANO》(魏在這部是監製)的幕後採訪,但真正有實力、有涵養的人,講幾句話就足夠讓人知道其實力、涵養,以及敘事的情感,從他們的表情、語調、衣著。

短短十分鐘的採訪,就能讓我深刻感受到他們身為電影人的專業、熱忱、學養、氣度,但又謙卑。人文與藝術就是藉由這些元素被表現和探尋的。他們給人的那種脫俗感覺,是建立在豐富的專業和學養上,而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貴氣。例如,為了深入了解題材或表現題材,他們專研史料、學潛水拿証證等。聽他們講話,我覺得很像在上恩師的課,字字珠璣,且有被雷打到的感覺XD,啟蒙並激勵了我這人文與藝術門外漢。

他們的偉大在於,對主題、對主題背後哲學論題的思辨,以及對此哲學論題思辨的藝術表現等,都有深刻的掌握(李安導演也謙虛地說,他只是在表現哲學論題,還說不上是處理哲學論題)。當學者在深化人文社會議題的思考時,藝術工作者很大程度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以藝術和技術表現、再深化這些議題。此外,他們亦須在歷史/政治以及藝術/詮釋之間拿捏得當,才能拉出非常高的高度。這就是偉大。

突然想到,也是令我印象很深的《為愛朗讀》,處理的是二戰後德國的集體情緒,導演與原作的觀點讓我驚艷。我最近發現我很喜歡這類的題材,特別是重大歷史創傷經驗和集體情緒。當然,這樣的題材必也相對困難。而台灣呢《賽德克巴萊》與《KANO》不也都是這樣的題材,且在魏德聖導演的眼中、口中,這些故事同樣讓人驚艷


看電視時,匆匆做了一些自己特別有感覺卻不完整的筆記:
-「自己不斷在與過去的自己告別,當我們發現時,過去的自己已經遠離,回不去了」、「最難過的是,總是無法好好道別」。
-「在文明與歷史中要謙卑,但要驕傲地演」、「從信仰去切入一個沒有對錯的問題:信仰祖靈與信仰太陽的人相遇,但他們忘了他們信仰的是同一片天空」、「這不是一般的英雄主義,也不只是殖民主義下膚淺的仇恨情緒,而是追求身體與祖靈解放的英雄主義」(為一種後設敘事而活)。
-「一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就在球場上」、「球場是神聖的」、「你投直球給他打沒關係,我們會幫你守下每一顆球」、「歡迎光臨」、「心不正還打什麼野球」。

除了親情,以及一些本土歷史與社會正義,最碰到我的點的大概就是熱血運動吧,我光看預告片都QQ了,看正片時應該會崩潰吧。畢竟我也是有過一段「奉獻自己青春的甲子園夢」的時期,《KANO》讓我滿有感慨。加上常聽老弟說高中棒球聯賽的熱血,以及深刻的盲人棒球田野經驗,我真的能懂在球場上掉淚的感覺。很高興我能懂。

我也希望自己能有這麼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