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三週的「成功」生活,對我來說非常有趣,的確像個夏令營。成功的環境很漂亮(漂亮的背後總有些事情使然XD),裡面的生活也大致如同所想像,是個比較特別的世界。在裡面碰到很多人、很多事,有一些感想,也再次映證自己在團體生活中很能向「正常」、「好」的一方靠攏。每次回想都覺得很像一場夢,新訓時,一群人就被強制聚集在一起相處,再被強制分開,專訓時,這件事又發生了一次,直到下單位。之所以說像夢,是因為太短暫,卻又太真實和深刻。
印象很深,老媽送我去車站,站在月台外目送我離開時笑得好漂亮。
中正堂體檢、介壽台集合、自強台做操、大越野、二大餐上課、餐廳用餐、中隊廣場、浴室、走廊、就寢、行進、成長營、過水、基教、練替歌、替歌比賽、教室縫名條、站哨、選志願跑關、曬被子、開幕、閉幕演練、出公差倒垃圾、鑑測、合照、出營、回營等,每一個場景都希望能用畫面做記錄。放風時急於想跟家人說話的興奮,也很像我小時候參加營隊和大學帶營隊時的那種興奮。
最讓我興奮的還是成長營的垂降、攀岩、高空獨木橋與低空。每一項我都主動嚐試且完成,享受那種未知和刺激感,我覺得是某一面向的自我突破。這可能很大要歸功於布萊迪逼我去高空彈跳…。我們這組玩了兩項低空,一個是倒V一個忘了名稱,都是要齊力合作破關的項目。第一項靠的是大家的平衡感,大家賣力、滴汗的表情,專注之極使多數人不曾失誤過一次,我覺得這是幅很難忘的畫面。第二項靠的是信任,讓我想到高一參加快樂營時的信任倒。別組有玩諾亞方舟。在這些遊戲中,身體的靠聚快速拉近了感情。
這三週也讓我看到,團體生活其實是有賴於很多默默付出、不被認為是精英的人所完成的,因為精英常想到的是自己。另外,我覺得特定場域中的「榮譽」與成就感這種主觀感受是使機器得以運作的重要環節,一開始看似難以理解的世界,但若把這世界的精神類比為球隊講求的榮譽,則不難理解。
另一個重要的感想是從社會生活中定位社會學。在成功的各堂課程以及下單位後的在職訓練,可以清楚看到國家邏輯下的「理想青年」到底是什麼樣子。在對許多課程得不滿情緒中,社會學常處於對反於其他知識(如個人歸因式的、實證科學主義的、常識或意識型態性的)的批判位置,一來,社會學並非技術性或工具性的知識,而是對知識進行反思的後設知識,二來,但是相對於它的眾多對手,社會學遠不站在主流位置上,它的聲音不被聽到。(以上講的社會學僅是我所知的社會學,當然還有更多樣的社會學。)
已經漸漸習慣於做「拆解」的思考,但問題是,當我以它為信仰,認為其他眾多說法都是意識型態時,那到底我認可的真實是什麼?努力的目標在哪裡?我應該要能說出具體的目標和方法。我認為不斷地拆解,為的是永遠替位於邊緣方的人說話,並尋找、釐清最細緻與糾纏的壓迫。
相較於在成功的課程,我在研習中心的課程中學了不少。在研習中心上的社工課程是我過去一直不太了解且有興趣了解的,我除了對它有個概要性的認識,也想了一點點它與社會學的同異或關連。在研習中心的社工課程中,聽了不少第一線工作人員的經驗,以及她們所看到的故事,例如餐廳老闆、旅遊業老闆、婚紗業老闆、樂隊等對身障團體的長期招待,也看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小孩的痛苦與堅強、父親的不捨、阿嬤的感動與祖孫情、母親背負的污名壓力與勇敢,以及社工願意成就他人的情操。
「手就像天使的翅膀」;「態度會殺人」;「對位高權重的人表現尊敬沒有什麼了不起,對位置不如自己的人表現尊敬才了不起」。眾多的課程不外乎在告訴我們要能進入被服務者(「個案」)的世界,社工專業的力道在於將人的情感面與整體處境帶入醫療面與生理面,把問題放進脈絡中。在這意義上社工與社會學是親近的。有時我們的學習會太快進入批判層次,包括對於實務工作、公部門、「專業」等,對於實際情況的幫助和改善會非常有限。
研習中心感覺與世隔絕,是個閉關的好地方,我當時在排單位順序時掙扎了好久,更改了幾次。因為我覺得擔任幹部應該會是個不錯的挑戰(挑戰果然會讓人上癮),看似離自己的作風越遠、看似沒有太大意義的任務,原本是個缺點,卻也可以因為學習自我分裂而是個吸引力XD。
教育階層週
15 年前